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道德经诠释 > 上卷 道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

上卷 道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

上卷 道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 (第1/2页)
  
  视之不见,名曰微;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绳(mǐn)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分割线---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微:少,细小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无形。
  
  希:少、罕有、稀疏、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无声。
  
  夷:平坦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没有痕迹。
  
  通行本中写作“视之不见曰夷”,古本中写作“视之不见曰微”。
  
  看不见除了不存在,就是太小的原因,所以第一句应该是“视之不见曰微”。
  
  这三句分别是: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
  
  比如空气,比如这天地之间的规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天地之间的规则)。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致诘”是推敲、追究的意思。
  
  前面说的这三种现象虽然看似不同,但实际上他们都经不起推敲。
  
  看不到的东西基本上同时存在着听不到和抓不住的特性,比如微尘、光、时间等。
  
  微尘和光在不借助其它物品帮助的情况下我们是看不到的。
  
  同样我们也无法听到时间的声音、无法抓住它。
  
  如果觉得上面举的例子不够详细或者说没有说服力,那么如果把上面的比喻换成更加虚无缥缈的‘天地规则’呢?
  
  很多人都先入为主的认为老子在描述他的道,其实在这段内容中老子描述的只是一些自然现象,或者说是一些存在于这片天地之间的奇特风景。
  
  之所以这么理解,仍然是因为在整部道德经中,到目前为止,老子并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是道,他一直在用自然现象来向我们展示这天地之间的奥妙。
  
  前面我们也说过,如果想让别人接受你的理论,首先你要让别人对你的理论感兴趣,只有对方真的感兴趣了,才会有继续读下去的想法。
  
  现实中,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的东西有很多,这些东西不管怎么描述都会让人觉得虚无缥缈,怎么样才能让人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呢?
  
  对于上面的三种现象,如果一个人真的去研究,很快会发现无从下手。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老子说:这三种现象不能深入去追究,我们只需要把它们理解成同一个概念就可以了。
  
  这种说法看似不负责任,实际上却是最好的方法,暂时把这三种现象合而这一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足够多的程度时,就可以很自然的明白这些内容。
  
  比如古人对世界和宇宙的理解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或文化积累的因素而显得很幼稚。
  
  于是他们就把这些归类于神、仙、鬼怪一类,这种方法在当时来讲其实是最合理的说法。
  
  而现在,由于我们拥有古人的资料作参考,同时也有了更先进的科技作为辅助工具,所以我们才能发现更多古人无法发现的信息。
  
  所以,当我们限于某些原因而对某些问题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时,不防把它暂时的做一个整理或规划,以方便以后有机会继续针对它做出研究或更改。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皦:洁白、明亮、清晰、明白。
  
  昧:昏、暗、隐藏、不明白。
  
  绳绳[mǐnmǐn]:1、形容接连不断。
  
  2、小心谨慎。
  
  个人认为“绳绳”两个字在这里应该理解成模糊一片、无法理清头绪的意思。
  
  有这么一个东西,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我们知道它是存在的。
  
  当我们仔细去看的时候却看不清楚,不看的时候却又模模糊糊觉得像是有这么个东西。
  
  总之,我们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它最终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对它进行描述或者记录,最后只能把它归类于虚无缥缈般的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长生从聊斋开始 下班,然后变成魔法少女 这里是封神,励精图治有什么用 暗宠 大明:王孙归来不称帝?我是海主 偏执顾少的心尖白月光 遮天:开局目睹荒天帝成仙 穿书年代成了大佬心头娇 神印王座之天煞之子 孤星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