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道德经诠释 > 下卷 德经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

下卷 德经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

下卷 德经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 (第1/2页)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分割线---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是这天地开始的地方,也是万物的起源,可以为天下母。
  
  就像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被我们称作大地之母是一样的。
  
  天地万物的出现,使这个世界有了种种变化,但同时也有了种种纠纷。
  
  德: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如果将“德”字代入到天下万物之中,和“道”几乎看不出什么区别。
  
  因为不管是道还是德,都是一种规则。
  
  但实际上,道和德的区别很明显,道可以统御万物,而德只针对人类。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成“德”字针对的是拥有高智慧的生命群体。
  
  因为低级生命体所依靠的都是自己的本能,只有拥有很高智慧的群体,才有分辨事非的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道”理解成天地万物的本能,把“德”理解成对智慧生命的一种约束。
  
  当智慧生命开启了灵智,拥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之后,所作所为其实已经不再依靠本能了。
  
  (虽然本能仍然存在,但理智却比本能对个体的约束更强)
  
  比如我们很饿,按照本能应该立刻去寻找食物来填饱肚子。但是我们在上班,下班之前如果跑出去吃东西影响很大,可能全勤没了、也可能被罚款,总之就是得不偿失。于是理智让我们忍着饥饿继续工作。
  
  受了委屈,按照本能会立刻还回去,但是理智却靠诉我们不可以,因为我们发现他身后有庞大的势力支持。按照本能去行动可能会对我们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只好选择忍气吞声。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我受了委屈我会立马还回去。
  
  这话我信,我也想这么做。前提是你我不知道对方身后有多大的势力。
  
  比如面对古代株连九族这样的律法,敢反抗的大多数是无家可归的单身汉。
  
  (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饥,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这些人才有资格去当亡命徒)
  
  等到这个人成家立业,有了孩子,这个时候不管他以前多凶狠,只要心里有这个家,做事时都会畏手畏脚。
  
  因为一旦他失手被擒,失去的就不再是他一个人的性命,可能是三条或更多,也就是说杀三个或三个以上才够本的买卖,自己也许最多杀俩,也就是这买卖做得亏本,至少亏了一条命。于是他们不敢出手。
  
  (实际情况更复杂,但是作为一个例子,这么讲更清晰)
  
  所以古人常说:温柔乡是英雄冢、红颜祸水、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跟女人没关系,只跟利益有关。(怎么说呢?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自己去思考吧)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益的产生也只会出现在智慧生命群体之间。
  
  智慧生命因为有了判断能力,所以他们会因为利益而选择性的放弃本能。(比如我们可以跟自己的宠物谈条件,但却无法跟蝼蚁谈条件)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所以我把“道”理解成本能,“德”理解成约束。
  
  “蓄”字代表的是存储或者保存的意思。
  
  因为有了“德”的约束,于是我们放弃了本能,然后变成通过思考得出最适合生存的某些结论。
  
  比如我们通过思考明白了冬天很难获得食物,于是我们学会了储藏。
  
  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养,所以”德蓄之“也可以理解成”德养之“。
  
  人们懂得了道与德,也知道了生与养的关系,之后呢?
  
  这又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终极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或者说“道”生养万物的目的是什么?
  
  只是为了好玩儿?还是有它特有的目的?
  
  有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那我们有什么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长生从聊斋开始 下班,然后变成魔法少女 这里是封神,励精图治有什么用 暗宠 大明:王孙归来不称帝?我是海主 偏执顾少的心尖白月光 遮天:开局目睹荒天帝成仙 穿书年代成了大佬心头娇 神印王座之天煞之子 孤星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