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道德经诠释 > 上卷 道经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上卷 道经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上卷 道经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第1/2页)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分割线---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至高无上的意思。
  
  大多数人把“太上”翻译成:统治者或管理者。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尤其是老百姓,谁是皇帝谁是管理者其实都无所谓。
  
  只要这个人制定的律法或规矩对大家有好处,能够让大家过得舒服就行。
  
  所以说真正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是管理者所定制的律法或者规矩,而不是管理者本人。
  
  只要这个规矩大家都认可,那么定制这个规矩的人在于不在其实并不重要。
  
  不过从整体翻译或者遣词造句的审美角度来看,用统治者比用规矩更直白、文艺一些,所以我们不在这一点上过多纠结。
  
  “不知有之”有的版本中写作“下知有之”。
  
  所谓“下知有之”指下边的人完全知道它是存在的。
  
  那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天地法则到底存不存在?
  
  我们都说法则是存在的,可我们谁也无法证明它真的存在。
  
  人们常说:善恶到头终有报。
  
  事实上还有另一句叫做: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所谓的法则根本不存在,如果法则存在,为什么它善恶不分?
  
  可是人们心里却总是模模糊糊的能够感觉到:似乎的确是有这么个东西存在着。
  
  “下知有之”是可以证实的、有据可查的、真实存在的;
  
  “不知有之”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确定它的真实性,说有也行,说没有也可以。
  
  比如说法律是存在的,但它只是一个约定或者说概念,只要人们不去违反它,它就不会影响任何人,也就可以理解为不存在。
  
  天道也一样,虽然万事万物都在它的统御范围,但它却没有对我们进行明确的干涉。
  
  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太上,不知有之”。
  
  其实这句话,我更愿意理解成:天道,众生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次一等的律法或规矩,可以理解为部分对百姓有利的法律条款。
  
  这些条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白纸黑字,只要你去查就一定能够找到它,所以说它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它又是人们所乐意接受的,因为它的存在保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人们乐意接受,并且愿意谈论它。
  
  如果以管理者来论,这个人做事顺应民心、和蔼可亲,百姓们愿意接近他,并且愿意接受他的统治。
  
  这句话,我更愿意理解为:圣贤,百姓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再次一等的律法,人们害怕谈起它。
  
  例如古代律法中关于帝王家的各种忌讳之类的条款。
  
  一旦谈起与之相关的内容,轻则坐牢、重则丧命,这是禁忌,所以“畏之”。
  
  又或者说一个暴君,刑法严厉、行事果断,动不动就杀人之类的,但他又的确有可取之处,这种管理者令人:畏之。
  
  如秦始皇、武则天、雍正等。
  
  这句话我喜欢理解成:暴君,众人畏之。
  
  “其次,侮之”
  
  其次:指在时间、地点或次序方面邻近或紧接着发生的一种顺序。
  
  这段文字里一共出现了三个“其次”,这是古文的一种文体方式。
  
  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常用的“然后”这个词。
  
  比如:做菜时先把油加热,然后放入食材,然后搅拌,然后装盘、摆造型,然后就可以上桌了。
  
  侮读作[wǔ],代表轻慢、不敬重。现在使用时习惯和辱一起用。如:侮辱。
  
  这是表现最差的一种情况,是所有律法或者规矩中最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它伤害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所以人们对这种律法或规矩很反感,并且大多数人对这种条款持反对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长生从聊斋开始 下班,然后变成魔法少女 这里是封神,励精图治有什么用 暗宠 大明:王孙归来不称帝?我是海主 偏执顾少的心尖白月光 遮天:开局目睹荒天帝成仙 穿书年代成了大佬心头娇 神印王座之天煞之子 孤星传说